10月23日-24日,由天俱時科技論壇組委會與天俱時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第18屆天俱時科技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石家莊中茂海悅酒店隆重舉辦。論壇以“破局 蝶變:共謀精細化工與合成生物產業新篇”為主題,匯聚了近三百位來自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及企業代表,共赴一場科技與創新的思想盛宴。

圖丨2025·第18屆天俱時科技論壇盛況
主論壇由天俱時科技論壇組委會副主席,天津大學英才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慶嶺教授與天俱時科技論壇組委會副主席,上海海嘉諾醫藥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博士共同主持。

圖丨主持人劉慶嶺(左)、張華(右)主持會議
開幕致辭:共繪產業創新藍圖
天俱時科技論壇組委會副主席、天俱時首席技術官陳平博士致歡迎辭。陳平博士表示,當前精細化工與合成生物產業正處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攻堅深水區”。本屆論壇以“破局·蝶變”為主題,旨在匯聚產學研頂尖力量,共同探尋產業發展航向,期待通過論壇促成思維碰撞,轉化為發展的實際動能。

圖丨陳平博士致歡迎辭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岳敏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創新不能止于實驗室,必須轉化為產業價值。他通過分享與天俱時合作打通技術產業化路徑的體會,表示論壇是匯聚產學研力量、打通產業化“最后一公里”的協同加速器,并期待以此催生更多務實合作,共推產業行穩致遠。

圖丨岳敏先生致歡迎辭
破局之道:前沿思維與落地之路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材料化工處處長,化工新材料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李巖博士作《精細化工行業創新發展》主題演講。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實現了從“量大”到“質變”的跨越,在部分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和國產替代。“十五五”是行業由大國邁向強國的關鍵階段,競爭焦點正從成本轉向技術,企業應圍繞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在高性能樹脂、特種材料、綠色工藝等方向持續創新,推動產品向高端化、定制化升級。

圖丨李巖博士作《精細化工行業創新發展》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應化所所長,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劉德華教授作《生物制造的機遇與挑戰》主題演講。他表示,從“礦物煉制”轉向“生物煉制”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新的里程碑;是把農業與工業緊密連結的紐帶,是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經濟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化的物質、能量基礎,對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影響深遠,并重點分享了生物柴油與PDO生物煉制技術及產業化進展。

圖丨劉德華教授作《生物制造的機遇與挑戰》主題演講
國內知名電子化學品技術專家,眾富應用興業有限公司執行長林經協(Jerry Lin)博士作《電子化學品產業展望》主題演講。他表示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持續增長,中國已占據過半份額。他強調,光刻膠及配套試劑是產業鏈關鍵,尤其在抗反射層、蝕刻液與先進封裝光刻膠方面技術需求迫切。但現階段,仍面臨核心原料依賴進口、驗證體系不完善等挑戰。隨著先進封裝與顯示技術發展,高膜厚、低應力及環保型光刻膠成為趨勢。

圖丨林經協(Jerry Lin)博士作《電子化學品產業展望》主題演講
天俱時集團董事、首席設計師,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專家庫特聘專家吳少華先生作《賦能新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科技新模式》主題演講。他表示,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工藝成熟度低、工程放大難、跨學科人才短缺等產業化瓶頸,賦能型工程科技模式具有顯著優勢。天俱時依托工藝為核與技術平臺、事業部平臺及項目指揮部平臺三位一體、三發驅動的運營新模式,確保項目一次試車成功,助力客戶高效實現技術產業化,推動行業向技術驅動與價值賦能轉型。

圖丨吳少華先生作《賦能新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科技新模式》主題演講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智能生物制造中心主任夏建業博士在《發酵過程智能預測與動態優化》報告中指出,針對生物制造中傳統發酵過程依賴經驗、優化滯后等瓶頸,其團隊研發的智能化破解方案,通過構建多源數據融合平臺,創新開發了融合領域知識的Transformer時序預測模型,實現了關鍵代謝參數的精準預測。該研究標志著發酵過程正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與模型智能驅動”的新階段。

圖丨夏建業博士作《發酵過程智能預測與動態優化》主題演講
浙江省應急管理廳特聘安全專家,云焓科技創始人粟鎮宇先生作《化工企業消除災難性事故的策略》主題演講。他指出,當前國內化工行業仍面臨嚴峻的安全形勢,工藝危害分析、作業許可和操作規程等關鍵環節普遍存在管理失效。企業管理者應將防止火災爆炸和人員死亡等災難性事故作為核心職責,從技術、管理和文化三個層面系統推進風險防控,結合專業工具與方法,持續推動企業實現零傷亡目標,保障工廠完整性運營。

圖丨粟鎮宇先生作《化工企業消除災難性事故的策略》主題演講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副理事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富春教授作《人工智能的變革:重塑產業、社會與未來》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也需冷靜應對就業結構變革、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挑戰。未來,AI將通過與生物、材料等領域的跨界融合,走向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增強,構建人機共融、可信可控的智能社會,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關鍵支撐。

圖丨孫富春教授作《人工智能的變革:重塑產業、社會與未來》主題演講
產學研對話:共探產學研協同新路徑
在產學研對話環節,陳平博士、李巖博士、劉德華教授、夏建業博士、粟鎮宇先生與液流電池產業聯盟秘書長,星鏈儲能(四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吉廣林博士,圍繞精細化工可持續發展、合成生物發展關鍵因素及未來展望、智能生物發酵、構建工藝裝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以及液流電池行業的優勢與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的探討,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動能。

圖丨產學研對話(從左至右依次為:張華、李巖、劉德華、陳平、夏建業、粟鎮宇、吉廣林)
革新潮涌,叩問未來之路;技術先行,孕育蝶變之機。在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今天,創新是始終的主旋律。展望未來,讓我們攜手將前沿技術轉化為現實的圖景,以安全、可靠、智能的產業化實踐,共同開啟一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掃描下方二維碼
查看更多論壇精彩瞬間
